帝王赐敕峨眉山佛教简述

佛教传入峨眉山一千多年来,历代高僧大德广修梵刹,美化环境,培育僧才,弘扬佛法,使峨眉山声名远著,成为天下名山,佛教圣地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文化遗产。然而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佛教的兴隆与朝廷的支持保护是分不开的,从《峨眉山志》和其他资料中可以看出:唐、宋、明、清的一些帝王,对峨眉山赐敕颇多,这些时期峨眉山佛教则发展较快;元代帝王信奉喇嘛教,不推崇佛教,因而佛教也建树不多,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。

帝王赐敕-唐 代

僖宗敕建黑水寺,并赐“永明华藏寺”匾额。赐住持慧通禅师藕丝无缝袈裟一领,以黄金白玉为钩环,并赐供器多件。

佛教传入峨眉山一千多年来,历代高僧大德广修梵刹,美化环境,培育僧才,弘扬佛法,使峨眉山声名远著,成为天下名山,佛教圣地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文化遗产。然而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佛教的兴隆与朝廷的支持保护是分不开的,从《峨眉山志》和其他资料中可以看出:唐、宋、明、清的一些帝王,对峨眉山赐敕颇多,这些时期峨眉山佛教则发展较快;元代帝王信奉喇嘛教,不推崇佛教,因而佛教也建树不多,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。

帝王赐敕—宋 代

太宗、真宗、仁宗三朝,先后敕赐白水寺御制书百余轴及七宝冠、金珠璎珞、袈裟、法器、供器等物。

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(公元980年)召白水寺(今万年寺)住持茂真入京,赐诗嘉奖,并赐黄金3000两铸普贤大士铜像。(现供奉在万年寺无梁砖殿内)

仁宗御赐白水寺红罗紫绣袈裟、宝环,上刻御书发愿文曰:“佛法长兴,法轮常转。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干戈永息。人民安乐,子孙昌炽。一切众生,同登彼岸。”嘉祐七年(公元1062年),御扎颁赐经藏、经纸俱碧硾纸销银书。卷首悉有销金图画一卷之事。经缣织轮相,铃、杵、器物及“天下太平,皇帝万岁”等字于花叶中。

徽宗崇宁间(公元1102~1106年),敕赐白水寺钱幡及织成红幢。

孝宗淳熙七年(公元1180年),帝召中峰寺别峰禅师入宫,引对于选德殿,命开堂于灵隐山。十二月,孝宗作《圆觉经注》赐师,并命作序。门人筑庵于山北,太子赵惇(后为光宗)书“别峰”二大字赠之。

佛教传入峨眉山一千多年来,历代高僧大德广修梵刹,美化环境,培育僧才,弘扬佛法,使峨眉山声名远著,成为天下名山,佛教圣地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文化遗产。然而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佛教的兴隆与朝廷的支持保护是分不开的,从《峨眉山志》和其他资料中可以看出:唐、宋、明、清的一些帝王,对峨眉山赐敕颇多,这些时期峨眉山佛教则发展较快;元代帝王信奉喇嘛教,不推崇佛教,因而佛教也建树不多,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。

帝王赐敕—明 代

洪武初,太祖敕宝昙国师驻锡金顶,重建铁瓦殿,并铸普贤金像。朱元璋曾寄诗二首,以昭其德。

英宗天顺四年(公元1460年)五月,敕赐灵岩寺藏经一部,敕书曰:“朕体天地保民之心,恭承皇曾祖考之志,刊印大藏经典,颁赐天下,用广流传。兹以一藏,安置大峨眉山灵岩禅寺,永充供养。听所在僧众,看诵赞扬。上为国家祝禧,下为僧民祈福。务须敬奉守护,故谕。天顺四年五月初四日。”

神宗万历元年(公元1573年),诏圣积寺住持别传和尚入京,赐紫衣一领,金万岁牌一座,《华严经》二十四部及幡幢法物等,并赐号别传“洪济禅师”。

神宗万历十五年(公元1587年),敕赐圆觉庵通天和尚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,并赐金庄严经阁,赐额“护国草庵寺”。慈宁宫皇太后赐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一对,及乌思藏、金银书西域经三本、九层沉香塔一座。
神宗万历十九年(公元1591年),通天弟子无穷大师去京都奏请慈宁宫皇太后,赐金敕建大佛寺于峨眉城东,又建慈圣庵于万年寺侧。朝廷前后钦赐五大典一十二部、百吉幡二幢,慈圣太后亲赐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各一部以及梵僧所送金书贝叶经一函,并赐金购置饭僧田百亩。

神宗万历二十七年(公元1599年),敕赐白水寺藏经一部。敕书曰:“敕谕峨眉山白水寺住持及僧众人等:朕发诚心,印造佛大藏经,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。经首护敕已谕其由。尔住持及僧众人等,务要虔洁供安,朝夕礼诵。保安眇躬康泰,宫壶肃清。忏已往愆尤,祈无疆寿福。民安国泰,天下太平。俾四海八方,同归仁慈善教,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。今特差御马监右少监、汉经厂表白王举,赍请前去彼处供安,各宜仰体知悉,钦哉故谕。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。”

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神宗奉慈圣诏,遣中贵二人修筑砖殿,次年壬寅七月告成,神宗差中使立碑,并御书题额“圣寿万年寺”。

神宗万历四十年(公元1612年),敕赐峨眉山慈延寺藏经。敕书曰:“皇帝敕谕四川峨眉山,敕赐慈延寺住持本炯。朕惟自古帝王,以儒道治天下,而儒术之外,复有释教,相翼并行。朕以冲昧嗣承大统,迄今已四十年。天下和平,臣民乐业,仰思天眷祖德洪庇,良由大公同善之因。况国初建置僧录司,职掌厥事。盖仁慈清净,其功德不昧,神道设教,于化诱为易。祖宗睿谟,意深远矣。佛氏藏经,旧刻六百三十七函。圣母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,续刻四十一函。朕既恭序其端,而又因通行印施,序其前后,敕谕护持。所以锡孝类,流慈恩也。兹者,朕嘉善道之可依,念传布之未广,爰命所司,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,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,永垂不朽。庶表朕敬天法祖之意,弘仁普济之诚,使海宇共享无为之福。先民有言:一念思善,和风庆云;一念不善,灾星厉烈。夫善念以有感而兴,无感而懈,是以皇极敷言,不厌谆恳。圣哲所贵,善与人同。古今相传,其揆一也。且善在一人,尚萃一家敦穆。若亿兆向善,岂不四海太和。此经颁布之处,本寺僧众人等,其务斋心礼诵,敬奉珍藏。不许亵玩,致有毁失。特赐护敕,以垂永久。钦哉故谕。万历四十年六月十五日。”

神宗万历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敕峨眉山永延寺藏经一部。敕赐书曰:“敕谕四川峨眉山万佛金殿,敕建护国圣寿永延寺住待僧福登及僧众人等:朕发诚心,印造佛《大藏经》,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。经首护敕已谕其由。尔住持及僧众人等,务要虔洁奉安,朝夕礼诵。保安眇躬康泰,宫壶肃清。忏已往愆尤,祈无疆寿福。民安国泰,天下太平。俾四海八方,同归仁慈善教,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,今特差御马监张然,赍请前去彼处供安,各宜仰体知悉。钦哉故谕。万历四十二年月日”。

御题“永明华藏寺”。神宗闻福登圆寂,赐号“真正佛子”,又赐金建塔,凡登未完之工,悉令完之。

佛教传入峨眉山一千多年来,历代高僧大德广修梵刹,美化环境,培育僧才,弘扬佛法,使峨眉山声名远著,成为天下名山,佛教圣地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文化遗产。然而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佛教的兴隆与朝廷的支持保护是分不开的,从《峨眉山志》和其他资料中可以看出:唐、宋、明、清的一些帝王,对峨眉山赐敕颇多,这些时期峨眉山佛教则发展较快;元代帝王信奉喇嘛教,不推崇佛教,因而佛教也建树不多,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。

帝王赐敕—清代

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三月,清圣祖爱新觉罗?玄烨在京畅春苑亲赐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《心经》各一部和“卧云庵”三大字给卧云庵僧照圆和尚。又赐《药师经》一部、“慈灯普照”四大字与光相寺僧普震和尚。

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,钦差御前一等侍卫海清等来峨眉山降香,颁赐伏虎寺僧照欲和尚金字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各一部,“离垢园”三大字,字幅僧诗一轴:“宿世身金粟,初因社白莲。瞻依神八万,接引路三千。果结菩提树,池分阿耨泉。无生能自悟,雨似散花天。”赐大峨寺僧常舒和尚《金刚经》一部,字幅二句:“洗钵泉初暖,焚香晓更清。”赐洪椿坪僧圆瑞和尚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各一部,“忘尘虑”三大字。字幅二句:“锡飞常近鹤,杯度不惊鸥。”赐白龙洞僧祖元《金刚经》一部,字幅二句:“挂衲云林静,翻经石榻凉”。赐毗卢殿僧德敬和尚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各一部,字幅四句:“钓艇去悠悠,烟波春复秋。惟将一点火,何处宿芦洲。”赐雷洞坪僧慧植和尚《金刚经》一部,“灵觉”二大字。赐铜殿藏经阁僧照乾和尚《金刚经》一部,“玉毫光”三大字,字幅二句:“绝顶来还晚,寒窗睡达明。”赐卧云庵僧照玉和尚“野云”二大字,字幅僧诗八句:“何所问津梁,行行到上方。天香飘广殿,山气宿空廊。石漱泉声细,林穿鸟路长。疏钟沈夜雨,坐定俗情忘。”

同时,赐降龙院僧元亨禅师《金刚经》一部,字幅一帧,文曰:“名山阅遍,未到天涯。愿得真印,勤修离家。雷音虽拜,那见拈花。知此无益,再游中华。八旬老耋,行履不斜。言语忠厚,一字弗遮。观尔朴诚,朕意甚嘉。峨眉嵂崒,直逼云霞。明心见性,静守毋哗。”并赐“普贤愿王法宝”玉印一颗,龙厢“善觉寺”匾额。至此,降龙院更名善觉寺。

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清圣祖玄烨赐会宗堂名“报国寺”,由承德郎峨眉人王藩手书成匾,悬于寺门之上,会宗堂之名始废。
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,钦赐锡瓦殿明正和尚《北龙藏经》一部。

zh_CN简体中文